攻略

神舟护航 英雄凯旋

  • 来源:中国青年报
  • 时间:2023-06-05 07:09:51

又见红白大伞,护航神舟回家。

6月4日,从夜色尚浓,到朝阳初升,从轨返分离,到飞船进入大气层、出黑障区,再到一顶红白相间的“生命之伞”如约绽放……6时33分,随着“砰”一声巨响,东风着陆场广袤的戈壁滩上烟云升腾,神舟十五号返回舱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。


(资料图片)

舱落机降。不远处,几架盘旋的直升机刚刚停稳,搜救空中分队队员正箭步奔向返回舱,同一时间,得到精准位置通报的各路地面分队队员,也全速奔向返回舱落点。“太空出差”6个月之久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、张陆、邓清明,安全健康回到地球家园。

作为迄今为止执行任务时平均年龄最大的航天员乘组,他们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次数的纪录,还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,因此也被称为“圆梦乘组”。如今凯旋,是我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返回任务,也标志着神舟十五号即中国人第10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。

步步“精心”

“北京,雄鹰报告,返回舱落点预报为……”

“北京明白……”

6月4日凌晨,训练有素的东风着陆场搜索回收地面分队严阵以待,一辆辆“猛士”镇守戈壁,空中分队整装待发,一架架“雄鹰”待命启航,刹那间天地之间那张巨大的搜救网在茫茫戈壁有序铺开……

“神舟系列飞船是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‘生命之舟’,此次神舟十五号返回,分为分离、制动、再入、减速、着陆缓冲五个阶段,环环相扣,可谓步步‘精心’。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回收试验队总体负责人彭华康说。

6月3日21时29分,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。彭华康介绍,在分离阶段,此次返回仍然延续神舟十三号以来的“快速返回方案”,即神舟十五号在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后,绕地球飞行5圈后开始返回地面。随后,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。

当航天员离开“太空家园”,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到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后,“圆梦乘组”就准备踏上回家的路了。

制动阶段,神舟十五号延续了神舟十二号以来的方式,使返回舱以精确计算的再入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,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;再入阶段,舱上自带的发动机将返回舱调整为大底朝前的配平状态,以升力控制的方式再入。

“这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。”彭华康告诉记者,随着高度的降低,空气密度越来越大,飞船表面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热量,导致返回舱接收不到地面发送的无线电信号,地面也接收不到返回舱发送的无线电信号,这个区域被称为无线电“黑障区”。
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4所专家介绍,着陆搜寻信标机在出了“黑障区”后即开始工作,持续向外发出信标信号,确保在返回舱距离地球约35公里处、黑障消失时,第一时间重新与地面取得联系,给出标位信息。在这之后,着陆搜寻信标机持续工作,标示自身位置,直至返回舱搜救任务完成。

减速阶段,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,引导伞、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,将速度降低到每秒几米。

如果说神舟十五号返回保障是一场接力赛,那么气象就是接跑至关重要的“选手”。东风着陆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,时值初夏,冷空气较为活跃,飞船开伞到落地,风向风速是影响飞船落点精度的重要气象要素。飞船返回最低气象条件要求高空风最大风速不大于70米/秒,地面平均风速不大于15米/秒。

“我们早些时候进行了神舟十五号的专项天气预报考核训练,这已是近一个月以来的第4次考核了。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总体部门气象室副主任康林说,东风着陆场气象团队从多年历史资料中挑出了6月份复杂天气样本多例,随机进行考核。

着陆缓冲阶段,返回舱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,反推发动机向下点火,使返回舱进一步减速,最终以每秒1-2米的速度着陆。专家介绍,在返回舱降落到离地面1米左右时,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开始“精准刹车”,在降落伞减速的基础上,进一步减小垂降速度。

“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在接收到指令后,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,稳稳助力航天员回家最后1米路。”彭华康说。

“指哪儿打哪儿”

“载人航天,人命关天”。返回再入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基本技术,也是建设空间站的关键和必备技术。

“返回再入GNC(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)技术直接关系航天员的生命安全,以此次返回任务告捷为标志,我国GNC系统完成了‘更新换代’。”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天地安全返回领域首席专家胡军说。

从发射时的应急救生,到太空中的姿态和轨道控制;从太阳帆板的对日定向控制,到被誉为“万里穿针”的空间交会对接,再从绕飞,到关乎航天员生命安全的返回再入,GNC系统都在幕后为神舟飞船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。

胡军告诉记者,我国的飞船返回再入GNC技术共经历了两代:第一代被称为“标准弹道自适应制导方法”,在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11艘飞船上应用。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这一批次的4艘神舟飞船,采用的是“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”,即第二代返回再入技术。

“采用二代返回技术后,最差的返回精度,都比一代中最好的要好。”胡军说,采用一代技术,当出现大范围的轨道条件变化时,就需要地面进行人工干预;而二代GNC系统则可以自主适应,体现在返回精度上,可以说能做到“指哪儿打哪儿”。

这并非该技术的首秀,此前该技术已在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、嫦娥五号等型号中得到了验证。胡军说,4艘神舟飞船连续“精准降落”,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、稳定性、先进性和强适应性。

“我们的交会对接技术体现着中国智慧。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交会对接首席专家解永春说,与以往神舟飞船相比,研制团队在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这一批次载人飞船上,实现了由慢速交会对接到快速交会对接、由面对单舱到面对多舱、由单对接口到多对接口等多个突破,支撑神舟连续实现高精度返回。

“首批次批产神舟的圆满成功,进一步把我国的交会对接技术推向成熟。”解永春说,核心技术的进步也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支撑,后续作为常规交会对接方式,径向交会和前向交会在未来任务中会按需选用。

“最美托付”

神舟十五号返回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人心。当飞船快要回归地面时,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,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返回舱徐徐飘落、稳稳着陆。

这顶特大型降落伞是航天员的“生命之伞”,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,伞衣面积达1200平方米,若在地面铺展开来,大约可覆盖三个篮球场。每当神舟返回舱快要回归地面时,这顶大伞就会打开,飘飘扬扬宛如飞天仙女的霓裳羽衣,引人注目。

贾贺2009年加入中国航天,先是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的回收任务中担任青年突击队队长,从神舟十二号任务开始担任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。他说:“神舟十五号凯旋让人特别高兴,但更令人高兴的,是十年逐梦、不负华年。”

2013年6月,大伞绽放,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平安归来;2016年11月,大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上空打开,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;2021年9月,大伞在东风着陆场的上空打开,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荣耀凯旋……如今,这支队伍已经护佑了26人次中国航天员平安“回家”。

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,为载人飞船研制降落伞提上了日程。该任务挑战极大,技术指标要求非常高,一时间被认为是“不可逾越的高峰”。

曾有人想“走捷径”,提议能否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;但对方提出了技术转让费为1500万美元的天价。除了价格高昂,引进了技术,也不等于拿来就可以直接使用,“技术能不能行”“产品可不可靠”都是未知数。

“一定要自力更生!”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摒弃了技术引进的选项,踏上了艰难的“平安伞”攻关之路。他们说: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干,吃透技术才能托底!”

经过多年艰苦攻关,研制团队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。2003年10月16日,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大气层。伞开了,飞船成功着陆,航天员杨利伟平安出舱!

这次任务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,也让“生命之伞”经受住了实战检验,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里程碑。这顶大伞凝结着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智慧与心血,他们也被称为“回收铁军”。

成功不代表成熟,成熟不代表可靠。这是航天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,也是“回收铁军”牢记的一条铁律。

作为国内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,神舟飞船主伞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,整个伞的缝线长达10千米,需要十几位加工人员密切合作加工三四个月才能完成。“仅主份降落伞的加工工序,就有30多道。”贾贺说,人命关天的事情,来不得一丁点马虎,必须每一次当作“第一次”,每一次都要再次“从零出发”。

如今伞花绽放,意味着航天员再次平安抵达。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“圆梦”归来为标志,大伞护佑中国人完成了第10次载人飞行。贾贺说,伞花绽放,是对航天员生命托付的最美答案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北方旅行网版权所有  

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

  

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